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文章 > 正文内容

仓央嘉措一首经典的情诗,写尽了相思之苦,告诉了世人他爱得深沉

zooyong1个月前 (08-03)知识文章11

仓央嘉措是西藏的活佛,也是高原之子,他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西藏的骄傲,后来成为活佛,成为了西藏人最引以为傲的诗人。现在网上流传着很多仓央嘉措的诗,但是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您,那些所谓的爱情诗,完全是后人的伪作,只有极少部分是仓央嘉措的作品,所以我们在读一位诗人的作品时,还是要分开来,毕竟有一些伪作写得也很深情,但是却又缺少了几分灵性。

仓央嘉措的诗感人肺腑,写得也是极为深情,特别是他的爱情诗,每一首都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以这首《情诗.其三》来说,读来就令人肝肠寸断。仓央嘉措以一种极极为悲情的口吻描写了相思之苦,还有对于爱情的理解,其实无非是要告诉世人,他爱得深沉,也爱得轰轰烈烈。

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

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

仓央嘉措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出生于藏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才华出众,再加上长相英俊,深得当时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的赏识,后来在他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这是一种佛教的形式,为了敬重古老佛),从此他成为了西藏的活佛,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敬仰对象。

据说仓央嘉措在少年时代有过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可是两人最终并没有走到一起,这也使得他们之间的恋情,成为了仓央嘉措一生的痛,此后他写过了很多的爱情诗,无非是在诉说着相思之苦,还有对于爱人的思念。由此可见仓央嘉措也是一位多情之人,也是爱得比任何人都要深沉。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现在已经是无从考证,仓央嘉措在这首诗中,正是描写了对于恋人的思念,还有骨子里的悲痛之苦,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句,可是每一句都感人肺腑,把那种相思之苦融入进了生命里,也就使得这首诗处处充满忧愁,读来当真是令人肝肠寸断,感受到了他的一片深情。

第一二句便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也使得这首诗立马充满了忧愁,”西风吹谢花成泥,蜂蝶每向香尘泣。“,西风吹落了无数快要凋谢的花,那些花儿也是随风飘落,全部落到了泥土里,从而与泥土合而为一,蝴蝶每次闻到了泥土的香味,那一定是会流下伤心的眼泪。仓央嘉措正是以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来描写,也就使得这两句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第三四句则是直抒胸臆,再次表达了自己的相思之苦,还有对于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情犹未了缘已尽,笺前莫赋断肠诗。“,我们的爱情还没有结束,可是缘分早已尽了,只好是在笺前写下断肠的诗句,以此来排解相思之苦,可是这一切已经都结束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再相见,这让我非常的痛苦,每天夜里都会思念你。

仓央嘉措的诗情意绵绵,每一首都感人肺腑,在这首《情诗.其三》中,他正是把现实中的感伤之怀,还有对于远方恋人的思念,全部写进了作品中,从而使得这首诗每一句都很伤感,字里行间也是充满了忧愁。我们从这么一首小诗中,也是最能够体会到仓央嘉措的一片深情,爱得真诚,也爱得深情,即使是恋人早已离去,可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相思,却是永远留存在心底。由于这种相思,才让他的作品更具有震撼力,让人们感受到了那种悲痛之苦。

相关文章

50句藏在诗词里的春和景明,写尽春华,超适合3月置顶朋友圈!

编辑 | 柳色黄小红书插画师 | 北山有杨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最爱早春时分,一切朦胧而可爱。生命在泥土里酝酿,一抬头,便是无限春风。虽然春天还未正式来临,但早樱、油菜花和荠菜花便早早报了春讯。创作的欲...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之七曹操的麦田

辉煌我悲哀,悠悠我心,但为之过。我又从钟爱,我心里就暗自悲叹。乌鹊南飞,少数三大何止可。山不厌高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海,不厌深。天下天下归心,天下归心,天下为君。...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138首》:让古诗背诵变得简单

曾经,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得语文者得天下。世界变化太快,我们得跟上呀但是,语文想拿高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听说一位很牛的老师,她的学生连年都有人在中考中获得满分。很多偏科生,甚至差生...

节气 | 白露:燕归又来雁

白09.072021露今天,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白露,意味着一年之中最秋天的时节就要到了。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太阳归山,气温...

最经典的10首“端午节诗词”,苏轼、陆游和文天祥谁写得最好?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因此后人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从此端午节和屈原紧紧地捆绑在一起,不可分割。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佩香囊、点...

跟着古诗词过端午:十首经典推荐

五月榴花照眼明,又逢端午忆先贤。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诗寄情,咏叹龙舟竞渡、粽叶飘香,更追思忠魂屈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下面这十句流传千古的和端午有关的诗句吧!1.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