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文章 > 正文内容

裴松之为什么不给《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做注释?

zooyong2个月前 (07-13)知识文章20

南朝宋时,宋文帝因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短,于是在元嘉十五年(438年)命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这就是裴注《三国志》的由来。其中裴松之引用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给《三国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做注释,“襄阳说”据此认为诸葛亮躬耕地是今天的“古隆中”。

一、裴松之《三国志》注释类型

这一点,裴松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说话很清楚:

1、补阙:如引《后出师表》补充诸葛亮二次北伐前的局势。

2、备异和论辩:如引《出师表》否定《魏略》毛遂自荐。

3、惩妄,即对陈寿评价的看法。

二、“号曰隆中”属于哪种类型呢?

“号曰隆中”显然不是惩戒,因为不涉及评价,也是不是补阙,因为“躬耕龙陇亩”的地点“南阳”《三国志》引《出师表》已有交待。所以“号曰隆中”只能是备异,但是裴松之没有表明态度,所以不是论辩。

三、裴松之如何评价习凿齿的?

裴松之给《三国志·魏书· 二十八》作注时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到“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给《三国志—董允传》做注时,引用《襄阳记》的记载后,又说到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

四、裴松之为何不给“躬耕于南阳”做注释?

很明显,“南阳”在当时是不存在歧义的,如果躬耕地在今天的襄阳、“隆中”,裴松之应该注释为“襄阳郡(古)隆中”,可是他为什么不注释?南朝宋南阳比今天的南阳还小,往南是新野郡,再往南是管辖今天襄阳以及“古隆中”的襄阳郡。

五、教科书应该如何注释“躬耕于南阳”?

既然古人没有给“躬耕于南阳”做注释,我们为什么要做注释?陈寿、习凿齿、裴松给“南阳”做“注释”了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了吗?注释都是正确的吗?我们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注释。

1、2003年:南阳,郡名,今湖北(襄樊)襄阳一带。我们想问人民教育出版社,45000平方公里的南阳郡能在685平方公里的南郡襄阳一带吗?

2、2004年: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不说别的,“古隆中”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后还能属南阳郡吗?东汉到建安十三年( 208年)灭亡了吗?另外,隐居是“躬耕”吗?

3、大概2012年注释为“邓县隆中”,这是要篡改《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吗?

4、2019年说“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同时引《三国演义》说“隆中一说在今襄阳,一说在今南阳”。这里又把隐居地冒充躬耕地了,同时把历史和演义混在一起了,人教社是有意为之还是?

请问“襄阳说”:人教社“注释”对吗?“注释”是诸葛亮躬耕地的“权威结论”吗?

最后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襄阳说”,《出师表》会不会被改为“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并出现在教科书上吗?

@人民教育出版社@襄阳麦子熟了@江南的九@中正2021@华中谭老师@向往飞天舞@趣说春秋@隆中山下一村夫@孔见之明

相关文章

DeepSeek R1-0528 超详细使用攻略,小白也能秒上手!

全新的 R1-0528 版本简直就是个超级 “六边形战士”,功能强大到超乎想象!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给大家好好唠唠它的具体功能,再奉上超简单的使用教程,就算你是 AI 小白,也能轻松玩转~一、功能大揭...

三首极美的春日古诗,春波荡漾,春花浪漫,句句美到人心深处

【1】两道春洲隔水青,桃花万树日冥冥。红衫碧草绿波底,上有浴鸥双白翎。清:黎简《题画》二首其一春水悠悠,眼前是一片清澈的水面,两道青葱的沙洲将水面隔开,它像是翠绿的丝带,轻轻环绕在碧波之上,又像是两块...

收藏!小学初中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近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其中列出义务教育阶段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名单以及义务教育课内外推荐读物的建议内容。戳图转给学生和家长!(首都教育)来源: 人民日报...

阅读|初中语文古诗文大全,初一到初三都能用,建议拿去背背

资料转载来源于:读书听课01https://www.toutiao.com/a6805071945650930183/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古诗词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古诗词曲的鉴赏...

那个“不扫一室,却要扫清天下”的少年,他是卖弄还是胸怀大志?

如果你是一个生活有些懒散的有志青年,没有及时整理房间的好习惯,那你与陈蕃搭上关系,一定是被老师或长辈提着耳朵教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