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为什么不给《出师表》“躬耕于南阳”做注释?
南朝宋时,宋文帝因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短,于是在元嘉十五年(438年)命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这就是裴注《三国志》的由来。其中裴松之引用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给《三国志—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做注释,“襄阳说”据此认为诸葛亮躬耕地是今天的“古隆中”。
一、裴松之《三国志》注释类型
这一点,裴松在他在《上三国志注表》说话很清楚:
1、补阙:如引《后出师表》补充诸葛亮二次北伐前的局势。
2、备异和论辩:如引《出师表》否定《魏略》毛遂自荐。
3、惩妄,即对陈寿评价的看法。
二、“号曰隆中”属于哪种类型呢?
“号曰隆中”显然不是惩戒,因为不涉及评价,也是不是补阙,因为“躬耕龙陇亩”的地点“南阳”《三国志》引《出师表》已有交待。所以“号曰隆中”只能是备异,但是裴松之没有表明态度,所以不是论辩。
三、裴松之如何评价习凿齿的?
裴松之给《三国志·魏书· 二十八》作注时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评论到“臣松之以为如此言之类,皆前史所不载,而犹出习氏。且制言法体不似於昔,疑悉凿齿所自造者也”,给《三国志—董允传》做注时,引用《襄阳记》的记载后,又说到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此二书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以此疑习氏之言为不审也”。
四、裴松之为何不给“躬耕于南阳”做注释?
很明显,“南阳”在当时是不存在歧义的,如果躬耕地在今天的襄阳、“隆中”,裴松之应该注释为“襄阳郡(古)隆中”,可是他为什么不注释?南朝宋南阳比今天的南阳还小,往南是新野郡,再往南是管辖今天襄阳以及“古隆中”的襄阳郡。
五、教科书应该如何注释“躬耕于南阳”?
既然古人没有给“躬耕于南阳”做注释,我们为什么要做注释?陈寿、习凿齿、裴松给“南阳”做“注释”了吗?不注释我们就看不懂《出师表》了吗?注释都是正确的吗?我们来看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注释。
1、2003年:南阳,郡名,今湖北(襄樊)襄阳一带。我们想问人民教育出版社,45000平方公里的南阳郡能在685平方公里的南郡襄阳一带吗?
2、2004年:南阳,地名,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东汉时属南阳郡。不说别的,“古隆中”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襄阳郡后还能属南阳郡吗?东汉到建安十三年( 208年)灭亡了吗?另外,隐居是“躬耕”吗?
3、大概2012年注释为“邓县隆中”,这是要篡改《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吗?
4、2019年说“东汉郡名,辖境包括今河南南部和和湖北北部一带,诸葛亮隐居地隆中当时属南阳郡”,同时引《三国演义》说“隆中一说在今襄阳,一说在今南阳”。这里又把隐居地冒充躬耕地了,同时把历史和演义混在一起了,人教社是有意为之还是?
请问“襄阳说”:人教社“注释”对吗?“注释”是诸葛亮躬耕地的“权威结论”吗?
最后问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襄阳说”,《出师表》会不会被改为“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并出现在教科书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