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无邪 | 《蒹葭》诗经之绝唱,写尽求而不得之苦
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
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
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歌,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它就是《秦风·蒹葭》。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葭(jiā):初生的芦苇。苍苍:鲜明、茂盛貌。下文“萋萋”、“采采”义同。苍苍:茂盛的样子。为:凝结成。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一方:那一边。溯洄:逆流而上。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从:追寻。阻:险阻,(道路)难走。宛:宛然,好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歌妇孺皆知,但却是最让人困惑的一句。“蒹葭”是初生的芦苇,在春夏时节生长;“白露为霜”是露珠结成了霜,这是秋天的事情。这样前后两句在时节上出现了矛盾,所以“蒹葭”泛指芦苇,开篇作者描述了一幅深秋清晨美景。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秋天的水是很宽广的,《庄子》《秋水》中曾写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意思为秋天的雨水山洪让河流充沛而汹涌,百川汇聚到黄河之中,水流是如此宽阔以至于两岸的距离离得很远,从岸边望着水中的小洲,远得连上面的牛马都分不清了。
可见诗人站在盛满秋水的岸边,望着对面的伊人,心中应该也是有些模糊茫然的。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晞(xī):干。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跻(jī):水中高地。坻(chí):水中的沙滩。“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已:收住。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沚(zhǐ):水中的沙滩。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周人尚左,故笺以右为迂回。” 当时的古人崇尚左侧,一般位于左侧的都是比较尊贵的,右侧就相对低微一些,所以这里是一个引申,“左”代表着顺畅容易,而“右”则代表迂回曲折。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歌三段时间层层递进,结霜的露珠从湿润到干燥,太阳也越升越高,然而诗人依旧在徘徊不肯离去,只为见到心中的佳人。反复诵读诗歌,仿佛我们也站在了茫茫芦苇里,隔着秋水,追寻佳人,这是何等的凄美。
这首诗歌中的伊人有三种解释,一种便是自己心中朝思暮想的人,另一种则是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所说的贤才。“惜招隐难致也。” (方玉润认为)《蒹葭》是一首人们渴望贤能之士的诗歌,描写了当时秦国的百姓希望能够有道德君子贤才之士来到秦国,帮助秦国这样一个处于边塞,在礼仪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改善风气治理社会。
最后一种是指心中的理念,追求的理想。《毛诗》中说:“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这首诗歌里的“伊人”并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当时秦国百姓因为自己国家之前都是文化上比较落后的小国,如今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被正式分封为诸侯国,所以希望在文化上也能够有所进步,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就好像在水边追求心中渴望的“伊人”那样,追寻着“周礼”,追寻着文明文化。
无论伊人是什么都不是最重要的,最让我们感动的是诗人追求伊人的过程。此时河水充盈,根本无法渡河,所以诗人顺流而下,想要触碰心中的佳人。在水中追寻的过程中,佳人仿佛在水中的小岛,可望而不可及。
这是诗歌最迷人的地方,全诗不提一个思字,却让人感受到了无尽的思念,将委婉凄美的感情表露无遗。《蒹葭》能够传唱千年,不仅是它构建出的美景下诗人上下而求索的执着,更是对人生境遇的表达。
生命有限,短暂生命中又有很多的欲望和追求,在转瞬即逝的生命里,这些欲望追求真的重要吗?《蒹葭》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求而不得。诗人艰苦追寻的伊人最终不可得,这样的追求真的有意义吗?更深一些,如果人生是一场梦,最终走到尽头,人生中的理想和追求,有什么意义吗?
对于这种哲学的思考,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解答,这便是存在的意义。生命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漫漫人生路,没有过程,多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