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注释(五十六)_道德经五十六章的理解与体会
【原文】
知者不言①,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
【注释】
①知者不言:真正懂得规律的人是不愿多说话的。②塞其兑,闭其门:见第五十二章注释。
③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见第四章注释。
④玄同:大同。玄,形容混同的程度。
【译文】
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夸夸其谈的,夸夸其谈的人并不懂得规律。(懂得规律的人使人们)闭目塞听,没有知识;挫去他们的锋芒,从而解脱他们之间的纷争;调和他们的光耀(优点),从而使他们都具有一定的缺陷。这就叫做大同。
【原文】
故不可得而亲①,不可得而疏②;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不可得:不可能。
②疏:疏远。
【译文】
所以(对于懂得规律的人),既不可能与他亲近,也不可能与他疏远;既不可能使他得利,也不可能使他受害;既不可能使他尊贵,也不可能使他卑贱。所以他被天下人所尊崇。
【赏析】
《论语》有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是君子的德性!而一般人就会不高兴!作为年轻人,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别人知道自己是个不平凡的人,因此总是刻意地显示出自己有别于他人的才能,可以说是“锋芒毕露”、“光芒耀眼”。实际上,真正的聪明者与之恰恰相反。他们个个深藏不露,看起来似乎都是庸才,谁能知道他们的才能颇有高出众人之处?他们都很讷言,谁能知道颇有雄才大略的人也有肯久居人下的?因为他们从不肯在行为上、行动上显露自己。
对此本章老子讲述了“玄同”,也就是
“塞兑闭门”、“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的做法,做到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而上面那些真正聪明的人,他们的出发点就在于此,他们怕自己耀眼的光芒得罪了别人,得罪了别人便成为自己的阻力,成了自己的破坏者。当四周一片荆棘,你的立足点何在?哪里还能实现自己求知于人的目的?所以,懂得将自己混同于世俗之列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友谊和帮助,而在恰当的时机,恰当地显露自己的才华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