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版《道德经》19:什么是“和光同尘”
天天刷不完的推送、回不完的消息、比不完的薪水… 有没有一刻,你想关掉手机、逃离人群,却怕被时代抛弃?来看老子怎么说: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帛书版《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
1、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解释: 真正懂得“道”的人不随意言说(用语言表达根本上是有限的),总喜欢用语言谈论、标榜的人往往并不真正懂得“道”。这里的“知”是指对根本大“道”的体悟,而非一般知识。
2、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
解释: 这一系列排比句是描述达到“玄同”境界的具体方法或状态:
- 塞其兑,闭其门: “兑”指口、窍,泛指感官通道。“门”指心门、意识入口。字面是塞住孔窍、关闭门户,意为收敛感官向外追逐的欲望,使内心宁静,不受外界纷扰。
- 和其光,同其尘: 调和(收敛、蕴藏)自身的光芒(锋芒、才智、独特性),使自己混同于尘世之中(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强调的是不耀己长、韬光养晦、与俗世融合、不刻意凸显与众不同。
- 挫其锐,解其纷: 锉掉自己的锋芒棱角(避免冲突对抗),化解内心的纷扰纠结(或化解外部的纠纷矛盾)。指消解一切偏执、尖锐、分别和对立。
- 是谓玄同: 以上所有这些(收敛感官、韬光养晦、混同世俗、消除锋芒、化解纷扰)就叫做“玄同”。“玄同”意指最深奥精妙的“混同为一”的状态。即消泯了物我、人我、是非、亲疏、利害、贵贱等等一切外在和内在的分别界限与对立冲突,与大道本身混然一体的状态。
3、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解释: 正因为达到了“玄同”的境界:
-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你没有办法与他过分亲近(因为他超越了世俗情感纠缠),也无法与他过分疏远(因为他没有壁垒,不与人为敌)。指超越了人际的亲疏差别心。
-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你无法用世俗利益去收买/利诱他(因为他不追逐利益),也无法用祸患去伤害他(因为他不患得患失,内心强大安定)。指超越了利害得失的计较。
-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你无法让他自以为高贵(因为他不追求虚荣地位),也无法让他感到卑贱(因为他内在价值独立于世俗评价)。指超越了世俗地位的贵贱评判。
- 故为天下贵: 正是因为这种超越了一切世俗对立面(亲疏、利害、贵贱)、融于大道、不为外物所扰、内在圆满的境界,他反而成为天下最值得推崇、最珍贵(最“贵”)的人或境界。这里的“贵”是真正的大价值,而非世俗的名利地位。
这段话给身处复杂、浮躁、充斥着各种对立与评判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智慧:
- 专注于体悟而非空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警惕成为“言者弗知”。真正的智慧源于深刻的实践和内省(知者弗言),而非简单的信息堆积和夸夸其谈。提升行动力和内在体验很重要。
- 学会收敛与内守:“塞其兑,闭其门”启示我们信息过载时代更要有所筛选,减少无谓的外界干扰(如过量无效社交、娱乐资讯),保护内心清净,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务和目标。“和其光,同其尘”建议在适当场合收敛锋芒、避免过度张扬(尤其在团队合作或需要和谐的环境中),理解和尊重不同背景的人(同其尘),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不是圆滑,而是圆融通达。
- 化解内在对立的智慧:化刚为柔: “挫其锐”不是软弱,而是用更温和、更具建设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减少对抗性思维(如非黑即白、零和博弈),促进合作共赢。在竞争中保持君子之争,在合作中懂得谦让。消解纠结: “解其纷”提醒我们看淡纷扰、化解内心焦虑和执着(如过度攀比、完美主义),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内心的安宁。学会断舍离,简化思想负担。
- 超越世俗二元对立,活出内在自由:认识到“玄同”的境界就是不被外界的亲疏、利害、贵贱评价所捆绑。不患得患失: 无论是人际关系的亲疏变化(如职场变动、朋友聚散)、事业的得失起伏,还是社会地位的高低评判,都能保持一份淡定和从容(不可得而亲/疏/利/害/贵/贱)。 建立强大的内心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追求真正的价值: “故为天下贵”表明,只有摆脱了外在名利荣辱的牵绊,达到内心的超脱与和谐,才最接近生命的本真价值。这提醒我们去追求更有意义、更可持续的内在幸福和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