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劝学诗
朱熹〔宋代〕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诗》是朱熹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以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生动的语言风格,广受后世赞誉。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在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等人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朱熹写下了这首《劝学诗》。
首句“少年易老学难成”:诗人开篇即点明主旨,指出青春易逝,而学问的成就却非一朝一夕之功。这里的“少年”泛指年轻人,“易老”则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学难成”则是对求学之路艰辛的深刻认识。
次句“一寸光阴不可轻”: 诗人进一步强调时间的宝贵性,用“一寸光阴”来形容时间的短暂和珍贵,告诫人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可虚度光阴。
三、四句“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这两句诗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时间飞逝的情景。前一句借用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意象,暗喻青春的美好和短暂;后一句则以“阶前梧叶已秋声”来比喻时间的迅速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这两个鲜明的对比,深刻表达了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和对珍惜时间的呼吁。
《劝学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成为了后世劝勉青年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的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青春是短暂的,而学问的成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