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文章 > 正文内容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赏析:“闻歌始觉有人来”

zooyong2个月前 (07-28)知识文章11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意思是什么?

这两句出自王昌龄的《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两首诗大概是王昌龄被贬龙标尉之后的所见成诗。龙标即如今的湖南怀化地区,在当时称吴越之地,离京城遥远,但是民风淳朴,少数民族特色明显。王昌龄作为七绝圣手,在游玩的时候看到少女采莲戏水,心念勃发,得此二绝句。

不过我们从格律标准来看,这二首虽然都是律句组成,但是都是“折腰体”,也就是第三句的平仄和第二句没有“相粘”。这并不影响诗的好坏,只是在划分的时候注意区分,不能称之为“七绝”,只能作为古风中的歌行体看待,毕竟圣手自己取的标题也是《采莲曲二首》。

诗的内容也不复杂,充满了民歌特色,这么说起来,倒又像极了刘禹锡后来整理发展的“竹枝词”。不过“竹枝词”是从下往上的整理、高端,而王昌龄的这两首纯粹是自己个人创作,从发源上还是不同。

第一首是采莲活动。

采莲女皆美丽动人,如吴越国色,似楚王妃嫔,她们竞相划动采莲船,湖水打湿了衣衫。来的时候莲花把她们迎进河口,采完之后明月把她们送回江边。

《唐诗解》有云:“采莲之戏盛于三国,故并举之。”吴姬、越艳、楚王妃三词连用,写出采莲少女们争芳斗艳,美色天成。个个都是人间绝色。争弄莲舟则表明少女们正在游戏,即“采莲之戏”,正因为“争弄”,水将衣裳打湿了也无所谓。生动的场景、少女们的明艳和争强好胜、活泼开朗的性格就都表露出来了。

第二首详写采莲画面

这首相对第一首更加有名气些。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她们混入莲池之中瞬间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荷叶罗裙一色裁”,第一句写荷叶与少女罗裙同色,用了个“裁”字,感觉不但同色,连布料都是一样的了。“芙蓉向脸两边开”,第二句则是写荷花在少女的脸庞旁边盛开,人比花娇,互相掩映。

“乱入池中看不见”,第三句对前面这种花和人混乱的景象进一步加深和补充,少女们进入莲池,就再也找不到了。这说明莲池之大,荷花之盛,一个“乱”字,写出莲叶团团摇晃,和少女的身影风姿相似,让人花了眼。“闻歌始觉有人来”,听到了少女歌声才知道有人到来,从声音方面增添了诗的情趣。

整体来说,王昌龄这两首诗没有过多的深意,只是在营造采莲场景和少女形态描写上精雕细琢,通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递进,一步步还原给读者一个生动、美好的少女采莲图画。

诗风纯正向上,用字渐渐精研,是王昌龄个人特色的形成,也正是盛唐诗格的发端。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相关文章

经典走心的人生格言,句句正能量,励志人生

一 * 你能给明天做得最好准备,就是尽力做好今天。二 * 没有礁石的阻挡,哪有浪花的激越;没有羚羊的快捷,哪有猎豹的英姿;有了风的拥抱,帆张开了胸膛;有了雪的映衬,梅越加冷艳高洁。人生的路上,我们时时...

钱镠、苏轼与“陌上花开”

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苏东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出朝,来到了美丽的杭州(那时候叫临安)任通判。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他在杭州作《陌上花三首》: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

30首春花诗词,春风柔,百花开,惊艳了整个春天

春天正当时,阳光刚刚好。花儿也不甘寂寞,统统开放,为大地装点五彩的衣裳。春天了,走,赏花去!桃花,明艳动人;梨花,洁白雅致;杏花:清丽无匹。海棠花、迎春花、玉兰花……每一朵,都灿烂发光。分享30首超美...

45句赏花诗词,最适合春天发朋友圈!

1、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有所思》2、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贺之章《望人家桃李花》3、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王维《辋川别业》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

春将尽,莫负春光,十首唯美的惜春诗词,珍惜每个浪漫诗意的春天

春天,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美轮美奂的画卷,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和无尽的生机。春风轻拂,带来了温暖与希望,吹开了娇艳的花朵,让大地仿佛披上了五彩斑斓的盛装;春雨淅淅沥沥,滋润着世间万物,那嫩绿的新芽在雨水...

60句桃花古诗词,惊艳了整个春天

春天是桃花盛开的季节,点点飞红,艳如少女,在诗人们眼中,桃花惊艳了整个春天!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