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文章 > 正文内容

古典诗学之二:比兴说(比兴诗词)

zooyong2个月前 (07-28)知识文章11

古人最初是用比兴说来落实道与技的问题,它是一种最古老的道艺论,在古典诗学理论中具有基础的地位。可以说,后来的理论没有一种能够绕过它。


这主要在于兴具有特定的内涵。虽然比兴说是汉儒们在注解《诗经》时总结出来的艺术手法,但在这之前,孔子早就阐述了诗的兴。


孔子几次提到兴: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第八》)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第十七》)


“兴于诗”与“诗可以兴”的兴,具有相同的意义。兴的本义是起,即兴起。但这个兴却有着特定的意义,因为它指向的是实体的确立。也就是说,孔子很早就发现了通过艺术——《诗经》的启示,可以实现人的实体存在。


当然,孔子也是在一种传统之中来阐述它,因为从周公制礼作乐以来,乐所具有的特定意义就已经被发现了。在礼乐文化中,礼外乐内——“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这种乐的修内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它能够兴起人的实体存在,并在道德判定中进一步落实为道德实体。


只是说,是孔子第一次提出了艺术的兴的问题,相当于是把自在的艺术启示开始理论化了,就像他用仁学来哲学化道德问题。这些都是孔子思想的内核。


当然,孔子虽然提出了兴,但他本意是为了阐释伦理问题,并没有在道艺论层面作出进一步深化。而对此有推进的是阐释《诗经》的汉儒们,他们提出了比兴说。


汉儒们提出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就诗歌形式而言,赋比兴是就表现技艺而言。赋比兴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是比兴,因为比兴本身是一体的,它其实就是反映了道技的一体,而赋不过是推进了比兴一体的表现。


兴的本质是确立实体,而比的存在是为了落实一种实体的自我表现,因而比兴一开始就不可分离。这里重要的是,如何来阐释这个比,它本质上是一种落实道的技。


我们需要在古人的实际创作中来考察比兴问题。《诗经》中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关雎》与《桃夭》这两篇名作都有清晰的比兴手法。在具体论及比兴之前,需要先从诗学原理来考察艺术表现的实质。艺术的显隐运作本身发生在特定的感性领域——相的领域,其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特定感性的表现,并最终呈现为非完全的相。


因而,所谓的艺术表现的技术就是在特定的感性领域有所作为,这种作为显然具有不可言说性,但却可以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被指出来。


在《关雎》这首作品中,起句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一种比兴手法,它营造了一种特定的感性存在。基于这种感性敞开,就进入了实体的自我表现之中,于是就有了后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如果没有前句的比兴敞开,那么后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就无法实现一种“一”性存在。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感性领域得到了表现后,非感性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才能得到有效的支撑。而直接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显然不是诗歌。


可以看到,整首诗歌都是这么推进表现的。《桃夭》里的三个”桃之夭夭“,也都是明显的比兴手法,都是为了实现对三个“之子于归”的支撑。


这里仍要对比兴作出进一步的判定,因为两者的作用是不同的,兴是敞开,而比是在感性的相那里实现一种支撑。但两者又是一体的,独立的兴无所谓表现,而离开兴,又不存在比。


比确实是一种附。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所指出的:“比者,附也;兴者,起也。”但这种附,是对相的附——实现对相的表现,而且被限定在特定的感性领域。一旦超出这个表现领域,就会失去它的本义。


而想要不出超,那么就必须比兴一体。这其实已经把道艺论的本质揭示出来了。


但是,问题仍在于如何兴,兴大概最是可遇不可求,只有基于兴,才有进一步的比兴一体。


同时,只要道的知识还没有确认,就算兴起了,也有可能不知所以而在表现中有所偏离,即偏离了比兴一体。


事实上,这种偏离一直存在,甚至是比兴分离。因为想要理解比兴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既有的诗学理论其实都没有能够说清楚它,毕竟艺术原理的知识从未得到确认。


这种比兴偏离与分离可以说无处不在。比如李商隐的名作就存在这个问题: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特质在于,它是从听觉层面来实现一种感性支撑,但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同时实现在视觉层面的感性支撑,导致一种支撑的不完善,即有比兴的偏离问题。


还有一些作品,隐匿了一种比兴表现,比兴存在,只是隐匿了。它实质上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支撑,这样的作品不多,比如: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咏史》高适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


这些作品显然是比兴一体的佳作。还有一点就是,《诗经》的诸多作品在比兴表现时,还显得比较原始与生涩,作品都很质朴。而进过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唐代的诗人们已经能够较好地落实比兴,在表现中做到了了无痕迹。


这里,对比兴的判定仍然存在,因为它本质上就是一个道与技的问题,因而最好的比兴就是非技术化的,是不着痕迹的。


随着诗歌表现技术的提高,比与非技术化相应,就不再被强调,而兴的地位却在上升。于是就出现了兴显比隐的局面,但根本上,比兴仍是一体地存在着。


对兴的强调,体现于后世诗论家的诸多著作里:

“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答徐达书》杨万里)


“兴之为义,是诗家大半得力处”(《贞一斋诗话》李重华)


对兴的强调,仍是对感性直观的重视,毕竟它是艺术表现的前提。后人在此时已经不再论述比了,一方面是因为表现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脱离了兴,具有了另一种意义——譬喻。在李商隐的《锦瑟》中,就可以看到这种譬喻手法的运用,它与比兴之比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虽然,比已经隐匿,但实际上,前人只是转化了论述的重点。他们现在更多论述的是比的落实——相,通过非完全的相来建构新的理论体系,但它本质上仍是比兴说的一种延续。


这种论述转变的本质,是从论述艺术的表现技术,转向为论述艺术表现后呈现的特定形态。

相关文章

三首极美的春日古诗,春波荡漾,春花浪漫,句句美到人心深处

【1】两道春洲隔水青,桃花万树日冥冥。红衫碧草绿波底,上有浴鸥双白翎。清:黎简《题画》二首其一春水悠悠,眼前是一片清澈的水面,两道青葱的沙洲将水面隔开,它像是翠绿的丝带,轻轻环绕在碧波之上,又像是两块...

书法高手都是这么临帖,效率惊人,针对性极强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努力打造全网最接地气儿书法学习频道,让我们一起学习书法,玩书法。关于临帖,许多人有疑惑,大家都是对着帖临摹,为何他临摹的神采飞扬,我临摹的暮气沉沉,没有生气?这到底差在哪...

收藏!统编语文教材1-6年级112首古诗词来了

经典一刻统编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囊括了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的大量诗文。这使孩子在积累语言的同时,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112首古诗词,赶紧收藏转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

中小学教材135首必背古诗文,暑假给孩子的学习素材(转发收藏)

班主任研究会 9 月开学,统编新教材会在很多学校使用,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为了帮孩子们提前预习,人民日报整理了 1-9 年级的 135 首必背古诗文,这个暑假,让孩子们每天早上读一读,背一背吧!点击图...

初中必背古诗词汇总,建议收藏

根据部编版课本中要求“背诵课文”整理制作,包括课外古诗词诵读。可用于复习或提前背诵。...

初中语文必背的85首古诗词及译文,每周看一遍,早早确立自己优势

初中语文必背的85首古诗词及译文,每周看一遍,早早确立自己优势!(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主页,有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