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士子的理想乌托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寒门士子的理想乌托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赏析
《咏史八首》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组诗,这八首虽名为咏史,实则是诗人的咏怀之作,他不过是借古人古事来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罢了。自前朝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到西晋,门阀制度已经逐渐根深蒂固,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左思虽有才华,却因出身寒微,再加上其貌不扬,一直被人看不起。他曾写《三都赋》引起“洛阳纸贵”,可要知道,当初也是被当时名士陆机讽刺,陆机再给他弟弟陆云的信中说:“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
《咏史八首》这八首诗,当作于他初至洛阳不久,东吴灭亡之前。当时左思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他也因此随家迁居京都。来到京城的左思,本欲施展抱负,驰骋理想,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些诗中读出他的奋发与激情。可是很快他就在谋求仕途的道路上遭遇种种的打击,在士族的冷眼和蔑视中,他清醒了几分,逐渐认识到了晋朝政府的黑暗腐败,正因如此,在这八首诗中,我们更能读出他的悲愤、凄怆与无奈。
下面我们来欣赏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才华横溢、心怀壮志的少年形象,展现了诗人自身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与高洁志趣。欣赏完这首诗,你是不是也会激情澎湃、理想大爆发呢。
咏史八首·其一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诗歌起首两句,“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一开篇便展现自己的不凡,自己在二十岁的弱冠之年,已经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可以提笔挥毫写作,这两句展现出自己的博学与才华。“卓荦”一词,也写出了其学识出众、卓尔不群。紧接着,“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表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撰写政论文章以贾谊的《过秦论》为标准,创作辞赋则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为典范,足见其志向高远,渴望在文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
然而,诗笔陡然一转,“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边境传来战事的消息,羽书飞驰,告急京城,紧张的战争氛围扑面而来。这一情境的转变,使得少年的志向不再局限于文学,而是转向了更广阔的家国天下。“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尽管自己并非披甲上阵的武士,但往昔曾研习《司马穰苴冰法》一类的兵书,暗含着少年的自信与渴望,自己不是普通的柔弱书生,自己也曾阅兵书,可以着奔赴战场,为国立功。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几句,将少年的壮志豪情推向高潮。他仰天长啸,声激清风,根本不把东吴放在眼里。“铅刀贵一割”,以铅刀自比,质地柔软,一割而不可再用,班超曾向皇帝上疏:“臣乘圣汉威神,冀俲铅刀一割之用”,写出自己渴望有一试锋芒的机会,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蓝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更是气势磅礴,他想象自己左右顾盼之间,就能灭东吴、平羌胡,展现出诗人理想激荡下的豪迈气概。
最后,“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诗人笔锋再次转折,在尽情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之后,表达了功成身退的高洁志趣。与那些追逐功名利禄之人不同,他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后,不愿接受爵位的封赏,而是拱手长揖,回归田园。这一结尾,彰显了诗人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品格,难道不也暗含了他对那些追名逐利者的批判吗。
在九品中正制盛行的西晋,门阀子弟凭借门第便可平步青云,而像左思这样的寒门士人却被拒于仕途之外,他的才华和自信,终究在现实的打击中崩溃。这首诗最终并没有成为他未来的预告,而只是成为了他情感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