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感
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感
4月8日 夜 23时59分 (读书写日记)
初读《周易·坤·文言》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瞬间便被其深深震撼。寥寥数字,却仿佛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其力量足以穿透岁月的重重帷幕,直抵人心深处。
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愈发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处世哲理与人生智慧,它就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为我们驱散黑暗,照亮前行的方向。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短短七字,宛如一幅简洁而生动的画卷,勾勒出善良积累所带来的美好愿景。善,并非是一种表面的作秀,而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纯粹,是对他人毫无功利之心、不求回报的关怀。古往今来,无数事例都在印证着这句话的真谛。
在古代,就有“六尺巷”的美谈。清代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便是与人为善带来的美好结局。
在生活中,那些常常与人为善的家庭,邻里之间相处和睦,当遇到困难时,邻里们纷纷伸出援手。这种善的力量,不仅温暖了他人,也回馈到自身。从长远来看,善良的家庭氛围熏陶出的子女,往往心怀仁爱,在社会上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因为善良,他们收获的是内心的富足,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生道路上的诸多助缘,这些便是“余庆”的体现。
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则像是一记沉重而响亮的警钟,时刻警醒着世人。不善的行为,或许能在短期内带来看似诱人的利益,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往往会埋下灾祸的种子。
一个家庭中,若充满了算计、刻薄与恶意,成员之间关系必然紧张,家庭内部不得安宁。对外,也会因不良的行为举止遭到他人的厌恶与排斥。长此以往,整个家庭的运势都会受到影响,陷入各种麻烦与困境之中。
就如同《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她在贾府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对下人苛刻,对亲戚算计,最终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精神层面的追求却常常被忽视。有些人在利益的驱使下,抛弃善良与道德,为了一时的得失不择手段。然而,他们忘了,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程,不是短暂的赛跑。那些靠不善之举获取的东西,终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
就拿某些企业来说,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惜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最终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使自己的声誉扫地,面临法律的制裁。
而秉持善良,坚守正道,才是长久的立身之本。这句话于个人而言,是修身的准则;于家庭而言,是传承的精神。
我们应将善良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以善为念,以善行事。让我们在善良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收获属于自己和家庭的“余庆”,也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一份力量。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充满爱与温暖,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我在岛屿读书###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