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2卷文言文词语考查题答案详解及备考启示
原题呈现
全国Ⅰ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详解:该项正确。这三个“如”在句中的用法意义都是一样的。“如”+地方(国名),做动词用,表示去、往。明显的一个变化,考查了三个句子中的“如”,相对增加了难度。
启示:《屈原列传》中的这两个“如”字,在课本中都没有明确注释出来,这也告诉我们,平时不只是背诵高考背诵篇目72篇,对于不要求背诵的其他课文语段也要熟读(《屈原列传》只背诵第2段)。对于文言词语,不只是理解记诵课下注释,没有注释的词语也要认真看。这需要老师火眼金睛,洞察学生水平,给予相应的提醒点拨乃至辅导。
B. 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详解:该项正确。该项的考查也有一个新的变化,考前也预测可能会考查语音,因为高考之前的八省联考已经考查了错别字,但未想到放在了文言文词语题里面考。不过,初次考查,难度不大,甚至可以说读音的考查点很容易,因为“与”在现代汉语里作“参与”解时也读第四声。
启示:这是一个信号,可能以后考查词语的读音会成为一种常态,也给老师们提个醒,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到词语(包括古诗文里面的词语)的读音,尤其是多音词。
C. 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详解:该项正确。“曷为”放在句子中“子曷为泣也”,意为你为什么哭泣呢。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是一个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为”是介词,“曷”是“为”的宾语。“何以解忧”意思是用什么来消解忧愁呢。“何以”就是“以何”,“以”作介词,“用,拿”,也是宾语前置句,也是介宾短语。
故此二者结构相同。
启示:该选项的考查告诉我们,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考查已经比较深入了,不仅仅是文言文四大句式,而且会考查特殊句式,会考查特殊句式里面的倒装句,倒装句里面的宾语前置,甚至可能不是一般的宾语前置句,而是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
对于语法知识的考查不仅仅简单的语法知识,一定要讲懂,学生要会,要能辨析,就像去年考查的修辞手法“比喻”一样,不仅仅知道一般,而且还要深入,清楚比喻的类别及其各自的特点。
考查告诉我们不能只知道皮毛,肤浅的知识,一定要掌握,理解深刻。
D. 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详解:该项错误。该项其实考查了两点:词语用法和意义。“若”是不是连词,属于词性用法的范畴。
放在语境里看这句话“若真有其人其事者矣”,“若”是副词,意为“像,好像”,整句话意思是好像真有这个人这件事一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若”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是为如果,假如。
启示:辨析时,要看两个词语的比较点,其实,首先要看的是课外词语在材料中的用法和意义,确定正确无误,再与课内词语比较。
原题呈现
全国Ⅱ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 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 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 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答案:C
解析:该题难度较大的是最后一个选项。首先确定“指”与“旨”是不是古今字。其实这个可能还是有争议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925页,对“指”的解释第7个义项,就直接解释为“意图,意思”,并没有指出“同‘旨’”这个用法。对于该点,如果拿不准,只能保留,且看看其他选项有没有问题。
启示:
首先,全国二卷考查的知识点比较统一,基本上都是考查词语的“意思”,相对来说,难度不大。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毕竟,一个“古今字”的考查,可能就难倒一些考生。
其次,注重初中课文知识点的考查。其实猛一看该题,好似在考查初中学生。四个选项涉及四篇古诗文,有三篇都是初中学的。这也告诉我们考生,初中的古诗文不能忽略,有时间还是要复习复习。
当然,全国二卷是为即将参加新高考省份的考生命制的一套试卷,带有过度的性质,其题型难度相对容易,这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