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咏月诗:天涯共此时,极致浪漫美哭了!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不聊八卦,不追热点,来一起品品一首穿越千年的唐诗,保证让你看完心潮澎湃,感觉这诗里的意境,简直就是古代版的“朋友圈同步赏月”!
这首诗就是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光听名字是不是就觉得很有画面感?“南斋”、“玩月”、“忆少府”,每一个词都透着文雅和一丝淡淡的惆怅。没错,这可是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的经典之作,是边塞诗大家王昌龄的另一面,温柔细腻的咏月怀友诗。
诗词全文: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王昌龄和他的堂弟(从弟)在南向的书斋里“高卧”,也就是舒服地躺着休息。他们闲适地拉开窗帘(开帷),眼前豁然开朗——一轮皎洁的月亮正冉冉升起,像是在 羞羞 地探出头来(月初吐)。光是这开头的意境,是不是就已经让你觉得神清气爽,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了?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起月光下的景致:“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清澈的月光,柔和地(澹)洒在庭院里的水面和树木上,光影交错,摇曳生姿,仿佛在窗户上荡漾开来。这里的“澹”字用得太妙了,写出了月光的清冷与柔和,不是那种炽热的光,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朦胧的美。而“演漾”二字,更是把光影的动态感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能看到那光斑在轻轻晃动,美得像一幅动态水墨画!
欣赏着这美丽的月色,诗人开始触景生情,思绪飘向了远方:“冉冉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月亮慢慢地经历了多少次圆缺(盈虚)啊,而那清澈不变的月光之下,人世间又经历了多少今昔变迁呢?短短两句,就把个人的思绪与宇宙的宏大、时间的流逝联系在了一起,感慨万千,韵味悠长。这里的“冉冉”也作“荏苒”,都形象地表达了时光的流逝感。
最后,诗人的思绪终于落到了那个让他牵挂的人身上:“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诗中的“美人”,可不是指漂亮姑娘,在古代诗词里常常是诗人对友人的雅称,带着一份敬重和欣赏。诗人想象着,远在清江边(崔少府当时在山阴,靠近鉴湖等水系)的好友崔少府,今晚是不是也在赏月,并且和我一样,因为思念而苦吟诗句呢?(越吟,指古越地的歌吟,这里代指崔少府的吟诵)。虽然我们相隔千里,不知道是否能同时看到这同一轮明月,但这份情意,这份月光,应该是共通的吧?
于是,诗人在最后发出了温柔的寄托:“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相隔遥远,这份共赏月光的情意又能怎样呢?那就让温柔的微风吹过,带来兰草和杜若(都是香草,兰杜)的芬芳吧!这香气,就像是我们之间无形的纽带,或许能随风飘到你的身边,寄托我的思念,沟通你我虽远犹近的心意。这结尾,简直是神来之笔!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又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和淡淡的忧伤,意境高远,余味无穷。
整首诗,从“玩月”开始,到“忆友”结束,情景交融,层层递进。月光是那么的美,美得让人沉醉;思念是那么的深,深得让人惆怅。王昌龄用他精练优美的语言,含蓄蕴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怀友的动人画卷。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月光的清辉,还有那份跨越时空的友谊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所以,下次当你抬头看到一轮明月,无论身边是否有亲友相伴,或者正身处何方,都可以想想王昌龄这首诗。或许,在那一刻,你会突然明白,即使相隔遥远,我们也能与远方的某个人,共享这一份来自千年之前的、关于月亮和思念的美好情愫。
怎么样,这首诗是不是美得让你心动?快把它分享给你的朋友吧,说不定今晚,你们也能在心中,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朋友圈同步赏月”呢!你觉得这首诗哪个字用得最好?哪个画面最打动你?评论区告诉我你的感受吧!别忘了点赞关注,带你发现更多古诗词里的浪漫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