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王昌龄3首边塞诗,读来雄浑苍劲、如金戈铁马,令人振奋
提起盛唐边塞诗,总让人想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想到将士的豪情与战争的悲壮。
而王昌龄,这位被称为“七绝圣手”的诗人,用短短四句诗,便能将边塞的苍茫、将士的赤诚、历史的厚重凝练成永恒的文字。
今天,我们一同品读他笔下的三首边塞七绝,感受字里行间如金戈铁马般的雄浑气魄。
一、《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明代李攀龙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将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仍是秦汉时的边关,但戍边的将士却换了一代又一代。这种跨越千年的视角,让人瞬间感受到战争的无尽轮回与历史的苍凉。
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看似平铺直叙,却道尽征人的辛酸。多少男儿离家万里,埋骨他乡,连一句“归来”都成了奢望。
但诗人并未沉溺于悲伤,后两句笔锋陡转:“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呼唤着像李广、卫青那样的名将,只要良将在,胡人便不敢南下。这不仅是诗人的愿望,更是千百年来百姓对和平的期盼。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诗中没有刀光剑影的厮杀,却用明月、边关、征人、名将这些意象,让读者看到边塞的壮阔与悲怆,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如一幅泼墨山水,泼洒出边塞的辽阔与险峻。青海湖上乌云压顶,远处的雪山黯淡无光;一座孤城矗立在荒原上,与千里之外的玉门关遥遥相望。这不仅是地理的隔绝,更是将士们与故乡、与和平的隔绝。
后两句则如战鼓擂响,直击人心。“黄沙百战穿金甲”写尽战争的残酷——铠甲被风沙磨穿,鲜血与黄土混为一体。但即便如此,将士们依然高喊“不破楼兰终不还”!这誓言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生命践行的信念。
它写出了盛唐的气魄:即便身处绝境,依然心怀必胜的决心。
诗中的“黄沙”“金甲”“楼兰”等意象,像一柄柄利剑,刺破阴霾,让人热血沸腾。
三、《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场激战后的场景。首句“骝马新跨白玉鞍”充满画面感——将军跨上骏马,白玉装饰的马鞍熠熠生辉,仿佛胜利在望。但第二句陡然转折:“战罢沙场月色寒。”战斗结束了,月色却冰冷刺骨,遍地尸骸无人收殓。
后两句更是余音不绝:“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战鼓声仍在旷野回荡,刀上的血迹尚未凝固。
诗人用“声犹振”“血未干”这两个细节,让读者仿佛亲临战场,听到鼓声的震颤,闻到血腥的气息。这种“以静写动”的手法,比直接描写厮杀更令人心惊。
它不写战斗的激烈,却写战后的苍凉;不写将士的呐喊,却写刀剑的沉默。这种克制的笔法,反而让人感受到战争背后无尽的代价,以及将士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
结语:
王昌龄的边塞诗,像一把把刻刀,在历史的长卷上刻下永恒的印记:
他用“明月”“雪山”“孤城”等意象,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化作文字,读来如置身大漠,长风扑面。
无论是《出塞》,还是《从军行》,字里行间都是对家国的深情,对和平的渴望。
即便面对死亡,他的诗中也始终激荡着一股“向死而生”的豪情,这正是盛唐气象的缩影。
千年过去,这些诗句依然如金戈铁马,叩击着我们的心灵。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依然能从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获得力量。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瑰宝,更是激励人们勇敢前行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