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从军行七首(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王昌龄〔唐代〕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
在烽火台西边有一座百尺高的戍楼, 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楼上,感受着来自沙海的风带来的秋意。 此时又传来羌笛吹奏的《关山月》曲调, 这幽怨的笛声让我更加无法排解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和愁绪。
随着琵琶的弹奏翩翩起舞,虽然换上了新的曲调,但总也离不开那关山月旧曲的久别愁情。耳中听着乐曲,边塞的愁绪纷乱不止,心中难以平静。此时那高高的秋月啊,正照耀着蜿蜒的长城。
边关城的榆树叶早已变得稀疏枯黄,纷纷飘落,日暮时分,放眼云沙之间,是那荒凉的古战场。上表皇帝,请求班师回朝,好让阵亡将士的遗骨回乡安葬,不要让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在荒凉之地哭泣。
青海湖上密布天际的乌云,把连绵的雪山遮蔽得黯淡无光。 孤守的边城,和玉门关遥遥相望。 在黄沙万里的战场上经历的百战,磨破了战士身上的铁甲。不攻破楼兰打败敌人,誓死不班师回还!
在塞北大漠之中,风尘滚滚,遮蔽阳光,使得天空都昏暗起来。在风中将红色的战旗半卷着,军队开出了辕门,奔赴战场。前军部队昨夜在洮河北岸与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现在已经传来捷报,成功生擒了敌军将领吐谷浑。
将军骑着紫薄汗马,胡地的酒瓶绑在臂膊上,英勇威武,神采奕奕。在碎叶城西边的天空之中,秋月皎洁如银盘一般。边境告急,军情刻不容缓,皇上派人星夜飞驰,传来诏令,并赐尚方宝剑,令将军领兵退敌。将军拜诏受命,辞京奔赴前线,将士齐心,很快就大获全胜。
玉门关那如屏风般的山峦重重层叠,守护着西北边防。山南山北各个山头都矗立着烽火台。守边将士保卫荒远漫长的边境,必须依靠烽火来传递的敌军来犯的消息,因为战马跑进深山一下就会不见了踪影。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因曾官江宁丞、龙标尉,因此后人也称他“王江宁”、“王龙标”,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孟浩然等诗人交厚,被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他创作了大量边塞诗,慷慨豪迈,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代表作包括《从军行》、《出塞》、《闺怨》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描绘,也体现了他对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