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话啰嗦”到“言简意赅”,你只差这三步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表达清晰、沟通顺畅的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说你“说话太啰嗦”“没条理”“说重点啊”……听多了,不免有点挫败。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时间紧张的社会,没人有空听你绕来绕去地表达。那么,怎么提升表达效率?怎么在最短时间内把话说清楚、说到点上?答案是:培养概括力。
山口拓朗在《概括力》一书中,就给出了一个很实用的思路:通过“收集—整理—传达”这三步,让你的表达更精准、有逻辑。他是记者出身,采访过几千人,知道怎样的人让人想听、怎样的表达让人秒懂。这三步听着简单,其实每一步都暗藏技巧,今天就用通俗的方式,一起讲讲怎么实操落地
第一步:收集信息——别着急说,先搞懂你在说啥
很多人表达混乱,是因为脑子里信息就很混乱。比如聊一个话题,只知道一两个片段,就开口说话,结果词不达意、逻辑断裂。作者提醒我们,信息输入的质量,决定了输出的清晰度。
所以第一步很重要——收集有效信息。注意,这里的“有效”,不是随便听来一嘴就算数,而是要排除主观臆断和情绪偏见,保持客观冷静。举个例子,如果你要讲“儿童阅读的重要性”,你应该先从多个角度了解相关知识:教育心理、专家观点、父母经验、数据调查……再去表达,才不会空洞。
他还推荐我们用提问法来提高信息质量,比如多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要解决什么?”通过提问,逼自己找到更核心、更清晰的素材。
第二步:整理信息——分类排序,才能有条理说人话
有了足够的信息,接下来就要整理成结构化的内容。很多人抓不住重点,其实不是笨,而是因为缺少“全局视角”。山口拓朗建议:把所有信息集中到一个“池子”里,然后再去分类排序。
比如你要给同事讲一个项目汇报,你先设定目标:“我要让大家明白这个项目目前的成果和下阶段计划”。然后用倒推法来倒着思考:“那我需要呈现哪些信息,来支撑这个目标?”——这样一来,就能自动筛掉无关内容。
作者特别强调,信息的整理离不开“筛选”和“逻辑顺序”。分类的时候可以用时间线、重要性排序、问题-解决模式等方式,目的是让对方听得明白,不费脑子。还有一点很重要:信息是有“保质期”的,随时更新你脑袋里的“数据库”,别老拿过时观点来说事儿。
第三步:传达信息——说话有条理,才是成熟的沟通方式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如何让别人听懂你说的?答案是:简明扼要,有逻辑,有重点。别一上来就情绪化输出,先冷静一下,想清楚:“我到底想让他知道什么?”
山口拓朗提供了几个特别实用的小练习,帮助我们提升表达质量:
- 每天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一段文字(比如看完一条新闻,用一句话讲给朋友听);
- 多用图表法/结构图思考,说话像写提纲那样分点表达;
- 说话的时候试试“三点法则”:一件事最多只讲三点,听的人才不会乱;
- 练习“140字发帖法”,用一条微博字数说清一件事,超级锻炼语言浓缩力!
这些方法的核心,其实就是“控量+抓重点”。表达不是把你知道的全说出来,而是只说对方想听的那部分。言简意赅不是冷漠,而是一种尊重。
学会概括,是为了更高效地活在当下
作者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喋喋不休,是在浪费他人的人生。”听着刺耳,但的确如此。好好说话,不是为了讨好谁,而是让你在职场、生活中更高效地传递价值,也让你不被琐碎信息拖累。
掌握收集—整理—传达的三步法,其实不仅仅是提升表达力,更是提高思维力和行动力的底层逻辑。你想的清楚,说的才清楚;说的清楚,做事才干脆。
我们练的不是说话本身,而是一种让人愿意倾听你、相信你的能力。当你表达得越清晰,人生就越顺利,沟通越少内耗,人也更轻松自由
下次聊天、开会、发言,不妨试着用这个三步法,看看别人是不是更愿意听你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