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言简意赅_《文心雕龙》简介
《文心雕龙》 言简意赅
——读《文心雕龙》有感
最近,我又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认真研读了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一书。这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我完成的第三大读书任务。此前,我已经先后读完了儒家之经典《四书》和《古文观止》两书。这次又是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这不仅使我对于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更令人欣慰的是,让我对于古代汉语的阅读,越读越流畅,越读越有兴趣。
《文心雕龙》一书,作者刘勰,成书于中古时期南朝的齐末梁初,迄今已一千五百余年。该书“由简致简,由净致净”;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诚如《论证·雍也》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心雕龙》的总序《序志》篇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文心”,是讲作文的用心;“雕龙”是说作文要讲究文采的修饰,像雕刻龙纹那样精致。“文心”与“雕龙”合而为书名,意即像雕刻龙纹那样,精心地论述“为文之用心”。全书分为“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三大组成部分。其中,“文之枢纽”与“论文叙笔”合起来共为二十五篇,是谓上篇;“剖情析采”部分二十四篇,加上《序志》篇,亦为二十五篇,是谓下篇;上、下两篇合起来恰好是“大衍之数”。为此,后人称《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当非溢美之辞。其实,它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学名著,浩如烟海。而《文心雕龙》却只用五十篇短文,共三万七千余字。将其用精美的骈文写成。体大思精,取材浩博。跨越三千余年的历史时空。这里既有“文学理论与批评”,更有“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言简意赅,相提并论;文质并重,殊途同归。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包罗万象,举世无双。读罢全书,让人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样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这样简明扼要的作文之风,仍是值得我们学习、乃至继承的人文精神和文学良知。如今,随着《文心雕龙》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它还逐渐彰显出了在经学、史学、哲学、美学、修辞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毋庸置疑,《文心雕龙》中,也有许多篇目中的观点和说法,现在看来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了。像第十二篇那样的《诔碑》,即论述诔文和碑文这两种应用文体,尤其是诔文是累列死者生平业绩的一种悼念性文章,目的是“累其德行,旌之不朽”,多在加封谥号的仪式上诵读,所谓“读诔定谥”。它作为一种特定的文体,已不复存在,而碑文的内容与形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们的文献价值和历史意义,却并未全然丧失。掩卷沉思,当我们想到远在一千五百余年前的刘勰,他的史学认知、他的文学担当,还是相当通达、辩证的,且具有极其可贵的胆识和魄力。
时至今日,我还依稀记得,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上,老师在对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进行点评、鉴赏时,也经常引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术语给以评价和赞赏。例如,由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的《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就这样一言以蔽之。
有时,还用《文心雕龙》中的名言佳句来激发我们的写作热情。例如在《神思》篇中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来形容创作的构思与想象,以提高自己写作的信心和勇气。“文清而旨远”,难能可贵。
又从《知音》篇中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来教育、引导我们,要想全面认知作品的真象,务必先要广泛观赏作品。
特别是用《熔裁》篇中的“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来强调、鼓励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字斟句酌,精益求精。而今回首,仍是记忆犹新,获益匪浅。
然而,我只是一个古代汉语的初学者,我对于古代汉语的认知与积累还远远不够。我所理解和领会的也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甚至是“盲人摸象”。这就难免有“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之瑕。但是,我想“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应是我们所要遵循的学术之道,也是我研读古代文学作品的乐趣之所在。
云山 2020年11月24日写于最良江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