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逐句详解(九佳第一段)
原文:
河对海,汉对淮。
赤岸对朱崖。
鹭飞对鱼跃,宝钿对金钗。
鱼圉圉(yǔ),鸟喈喈(jiē)。
草履对芒鞋。
古贤崇笃厚,时辈喜诙谐。
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
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
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
河对海,汉对淮。
翻译:河流对大海,汉水对淮河。
赤岸对朱崖。
翻译:红色的河岸对红色的山崖。
鹭飞对鱼跃。
翻译:白鹭飞翔对鱼儿跳跃。
宝钿对金钗。
翻译:镶嵌宝石的首饰对金色的发钗。
注释:
宝钿:镶嵌有宝石的精美首饰,常用于装饰。
金钗:用黄金制成的发钗,常用以形容贵族女子的高贵身份与美丽。《红楼梦》里有金陵十二钗,这是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看到的一本册子,记载了金陵城中十二位重要女性的命运,反映了作者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鱼圉圉(yǔ),鸟喈喈(jiē)。
翻译:鱼儿游动的声音,鸟儿鸣叫的声音。
注释:
鱼圉圉:形容鱼儿在水中游动的声音,圉圉是拟声词,描绘了鱼儿自由自在的状态。
鸟喈喈:形容鸟儿鸣叫的声音,喈喈也是拟声词,源自《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描绘了黄鸟在灌木丛中欢快鸣叫的场景。
草履对芒鞋。
翻译:草编的鞋子对芒草编制的鞋子。
注释:
草履:用草编制的鞋子,常见于古代平民穿着。草履轻便耐用,适合行走。
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也是一种常见的民间鞋履。宋代苏轼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描绘了诗人穿着芒鞋,在风雨中悠然自得的形象。芒鞋轻便舒适,适合长途跋涉。
古贤崇笃厚,时辈喜诙谐。
翻译:古代贤人崇尚忠诚敦厚,现时的人喜欢幽默风趣。
注释:
古贤崇笃厚:古代贤人推崇忠诚和敦厚的品德。例如,《论语》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强调君子应具备忠诚和宽厚的品质。
时辈喜诙谐:这里的“时辈”指的是作者所处时代的人们。“诙谐”在这里作为贬义词,表示与忠诚敦厚相对立的轻浮态度。
孟训文公谈性善,颜师孔子问心斋。
翻译:孟子教导文公谈论人性本善,颜回请教孔子关于心灵的修养。
注释:
孟训文公谈性善:典故出自《孟子》,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并以此教导梁惠王(即文公)。儒家学派对于人性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孔子主张“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使人产生差异;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发扬善性;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法来矫正。
颜师孔子问心斋:典故出自《庄子·人间世》,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即心灵的净化和修养。心斋指的是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纯净无欲的状态,类似于现代所说的冥想或静心。
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
翻译:轻轻拨弄琴弦,声音如同黄莺婉转歌唱;斜排筝柱,排列如同大雁飞行时相互靠近。
注释:
缓抚琴弦,像流莺而并语:形容弹琴时琴声悠扬,如同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并语”意为彼此呼应、互相唱和。
斜排筝柱,类过雁之相挨:形容筝柱排列整齐,如同大雁飞行时的队形,彼此紧挨着。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筝柱排列有序的状态,仿佛大雁飞行时的整齐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