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的只是思乡之情吗?当然不是
为了梦想,我们会离开家乡,奔赴远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成年之后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让人依赖的环境,自己打拼,自己奋斗。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这是要选择的方向和目标。
家里是温柔港,父母的贴心照顾,兄弟姐们的陪伴,我们没有办法一直享受这些。能做的是孤身一人远离家乡,光耀门楣,让父母安享晚年,不是一直呆在家里,一直陪伴着他们,就认为这是好的,这是你应该做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亦能明白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思想。
17岁的王维为考取功名,孤身独处,旅居长安。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别人家是灯火通明,王维只有独自一人,思乡思亲之情瞬间涌上心头,提笔写下这首诗。
王维:开元九年中进士,信佛教,一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懂佛理,人称“诗佛”,诗的风格多样,大多是山水田园,擅长写五言,有“一代文宗”之誉,擅于声光影色,文章清丽幽远,有“诗画”之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佳节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而者孤身一人在异地,悲凉的心情用“独”字表现出来。“异乡”和“异客”让人动容,两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等各方面各不相同,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通信工具落后,无法经常与家里取得联系。相当于是自己一个人在这个社会打拼,感到无助和迷茫,离家之人的辛酸跃然纸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没有回家,求取功名是他的坚持,他的信仰,他不能放弃,他必须要完成这个目标。不管说如何思家,他依然会在长安坚持,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他的兄弟过更好的生活,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教导。
每到一个节日的时候就格外的思念亲人。再加上现在是重阳节,本应该阖家团圆,坐一起吃饭、聊天、喝酒,现在王维自己孤身一人,所有感情无法表达。“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在外游子的心声。
这样的心声是17岁所作。这少不了他母亲的教诲,他母亲是一贵族,接受的是贵族教育,让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做到,告诉他要为了前途思考和奋斗。
恰逢重阳节,遥想我的兄弟在登高望远。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兄弟们如何在重阳节怎样登高,怎样望远,只用四个字“登高望远”表达,简单凝练,引人深思考,有触动人心的效果。
在插茱萸的时候,忽然发现少了一个人。如何插茱萸没有写,只是说兄弟们在插茱萸的时候,发现少了我,内心十分失落,少了之后,他们会说什么。这些都不得而知,引起作者的无限遐想,也引发读者的思考,加深诗人的思乡之情,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全诗的韵味悠长绵延。
我们离开家乡,是必须的,心里面同时思乡思亲。人生就是这样,一直失去,又一直拥有,作者失去家里的陪伴,他拥有了家里人的思念,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信念。
在作者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不止是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更是为了理想而坚持,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栽培,选择忍受孤独,让自己成为让母亲骄傲的游子。